改革開放的“第一根試管”
1978年11月的一天,剛剛上任的香港招商局第29代掌門人袁庚,在香港召開的招待酒會上推介蛇口,將當時荒灘一般的蛇口贊為中國的夏威夷:“那里的海灘上布滿了綿綿細沙,海風吹過,樹林在陽光下瑟瑟抖動?!贝饲?,袁庚是交通部外事局局長。
如今的蛇口,再無荒蕪。40年間,蛇口從一個僅有4000多人的漁村,蛻變成擁有40萬人、GDP超千億的濱海新城。招商銀行、平安保險、中集集團等全球著名企業(yè)從蛇口誕生。回望歷史,僅從1979年到1984年短短幾年,這里就創(chuàng)造了24項全國第一。
蛇口微波山腳下時間廣場上佇立著一塊醒目的招牌:“時間就是金錢、效率就是生命”,似乎還在向人們訴說著那一段激情澎湃的歲月。
一根試管的誕生
“時間廣場就是1979年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開山填?!谝慌凇脑c?!苯衲暌呀?span lang="EN-US">68歲的周為民指著那片地告訴記者。作為袁庚當時從清華大學招來的首批大學生之一,周為民很快成為蛇口建設的中堅力量,歷任原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管委會黨委宣傳處處長,原工業(yè)區(qū)房地產公司、招商國旅、招商港務總經理,工業(yè)區(qū)副總經理、民選董事等職。
在此之前的1978年12月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,確定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上來,并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目標任務。
實際上,早在1978年4月,國家計委、外貿部就派遣經濟貿易考察組赴香港、澳門實地考察。之后考察組向中央建議,借鑒港澳的經驗,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、珠海劃為出口基地、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覽區(qū)。1979年1月6日,廣東省和交通部共同起草《關于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(yè)區(qū)的報告》。1月31日,李先念代表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,同意將深圳南頭半島的50平方公里(后實際確定為9平方公里)土地交招商局建立廣東寶安工業(yè)區(qū)。
今天,在位于蛇口的招商局歷史博物館中可以看到這份文件的原文展出件。和這份報告同臺展出的,還有一份地圖復印件,上面有一條清晰的鉛筆印。為什么李先念劃出的50平方公里土地后來變成了9平方公里?原來,當時李先念對袁庚說,“給你們一塊地可以,就給你們這個半島吧?!钡窍騺砟懘蟮脑齾s沒敢要整個半島,只要了頂端的一部分。
當時的袁庚已經62歲,周為民曾多次聽到袁庚在公開場合講述“這一小片狹長的土地就像試管一樣”。如果說深圳經濟特區(qū)是鄧小平為中國改革開放劃出的第一片試驗田,那么蛇口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根試管。
1979年1月,廣東省決定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,開發(fā)建設出口基地。此后,廣東省委提出,廣東的對外開放應該先走一步。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,廣東省委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權力,讓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有必要的自主權:允許在毗鄰港澳的深圳、珠海、汕頭舉辦出口加工區(qū)。
中央要求廣東進一步組織論證,提出具體實施方案。在如何命名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(qū),是叫“自由貿易區(qū)”“出口加工區(qū)”還是“投資促進區(qū)”問題上,鄧小平明確提出,還是叫特區(qū)好,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(qū)嘛!他還針對特區(qū)說,中央沒有錢,可以給些政策,你們自己去搞,殺出一條血路來。
1980年8月,五屆全國人大十五次會議決定,批準設立深圳經濟特區(qū),并通過了《廣東省經濟特區(qū)條例》,經濟特區(qū)建設正式通過立法程序確定下來。
時間就是金錢,效率就是生命
剛剛創(chuàng)立的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,百事待興,求才若渴。1981年,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開全國之先河,在《廣州日報》刊登啟事,面向全國招聘管理人才。
為了招到合適的人選,袁庚到北京,騎著自行車就去了清華大學,將發(fā)起成立清華大學學生經濟管理愛好者協(xié)會的顧立基、清華企業(yè)管理系首屆研究生的余昌民和時任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、黨委委員的周為民招致麾下。
周為民是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干部培訓班第二期學員。“我去的那一年就要了10個清華學生和10個上海交大、同濟大學等學校的學生,一共20個?!彼f,這對于當時中國每年畢業(yè)大學生只有十幾萬的總數來說,非常難能可貴。
“培訓班每年一期,一直開辦到1997年和夜大合并?!敝転槊裾f,參加培訓的人數以后也逐年上升,被人們稱為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的“黃埔軍?!?。
很快,袁庚帶領的隊伍在蛇口開始了“五通一平”(通水、通電、通航、通車、通訊、平整土地)和招商引資工作。
周為民向記者講述了一個“4分錢驚動中南?!钡墓适?。當時工人的收入是由工資加獎金組成,其中獎金分別為7、6、5元三個等級,工人對每月幾元的獎金收入興趣不大,干勁不高,每人每天運泥僅20-30車。為了調動積極性,袁庚決定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,做法是每人每天定額運泥55車,完成定額每車獎勵2分錢,超過定額每車獎勵4分錢,并且“上不封頂、下不保底”。
這一嶄新的分配制度改革一下子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,每人最少一天能運送八九十車,干勁大的甚至高達130多車,一天能領到三四元的獎金。碼頭施工進度大大加快。
但是,這種做法在當時還是石破天驚,備受質疑,因為“帶有資本主義的嫌疑”,一度被勒令停止。這一情況反映到中央,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作出批示,“特區(qū)既實行特殊政策,交通部、勞動總局這些規(guī)定在蛇口完全可以不實行”,蛇口工業(yè)區(qū)才恢復了定額超產獎,隨后,這一分配獎勵制度逐漸推廣到了全國。
艱難探索,改革不停步
對照蛇口分配制度改革的經驗,1982年,深圳在中港合資企業(yè)竹園賓館等進行工資改革試點,1983年把試點擴大到更多的企業(yè)。這項改革開國營企業(yè)自主決定分配的先河,對于全國企業(yè)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
除了分配制度改革,蛇口在那一段時間,創(chuàng)造了24項全國第一。第一個進行工程招標、第一個實行干部聘任制、第一個實現(xiàn)住房商品化、第一個建立社保體系、第一個在企業(yè)內部進行民主選舉等……
也是從蛇口起航,深圳經濟特區(qū)開啟了一系列不同于國內其他地區(qū)的特殊政策和管理體制,即實行以市場調節(jié)為主,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,找到了一條打破僵化的計劃管理體制、盡快把經濟搞上去的新路。
現(xiàn)在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制度,在當時的每一步,卻是“成如容易卻艱辛”。深圳特區(qū)創(chuàng)辦之初,面臨大規(guī)模建設任務,但是傳統(tǒng)體制吃大鍋飯,工程質差價高。建筑管理體制成為深圳首先面臨的改革問題。1981年,深圳特區(qū)房地產公司制定了《房地產公司工程招標實行辦法》,深圳開始放開建筑市場。次年,政府又出臺工程招標制度,這一做法被譽為深圳“敢闖第一例”。
深圳自創(chuàng)辦特區(qū)伊始,就基本放開了生產資料價格,除了鋼材、水泥和木材等生產資料外,其余全部放開,且指令性計劃管理的物資比重逐年降低。1982年,政府率先實行價格闖關,調高主要農副產品收購價格,擴大差價,對企業(yè)下放定價權和實行一定幅度的浮動價格。制度實行后,物價一時高漲,但由于深圳物價高于內地,國內外商品紛紛流入,商品供需很快平衡,這項制度使市場的價值規(guī)律發(fā)生了作用。
經濟學家樊綱這樣評價深圳這一時期的改革探索:經濟特區(qū)在中國前所未有,而理論和現(xiàn)實、傳統(tǒng)體制和實際發(fā)展需要之間又處處充滿矛盾,改革者既要艱苦探索,又要頂住壓力忍受各種指責。但深圳終究是殺出了一條血路。
深圳最大的成功還是觀念的創(chuàng)新。今年已過花甲之年的周為民有件事此生難忘。剛來深圳準備扎根的他,因為“四五”運動時經歷過牢獄之災等情況,按照國家某部委的一文件要被遣返離開深圳,袁庚發(fā)聲:“我要用我余年的政治生命,為這個年輕人孤注一擲!”
此事后來驚動了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、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啟立,他在袁庚和工業(yè)區(qū)總經理喬勝利起草的關于周為民的報告上批示:對于那些立志改革,但因思想偏激,說錯了話,哪怕是做了一些錯事的年輕人,要著重教育,不可輕易劃到對立面去……
至今,這份報告的復印件還保存在蛇口的改革開放博物館,激勵著更多深圳人大步向前,改革不停步,奮斗不停歇,不斷續(xù)寫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……
(記者 劉芳)
(責編:吳兆飛、閆妍)